我们依据建筑产业链行业节点数字化记录存证管理系统的可信数据,研究编制了一份创新的关于《健康低碳乡村建筑评价标准》的探索。本文旨在响应国家“双碳”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,聚焦乡村建筑的特殊性,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,对建筑的全生命周期进行科学评价,引领乡村建设向更健康、更低碳、更宜居的方向发展。
作者:刘思敏:国家建材大数据研究中心
沈 劼:北京康居云建科网络有限公司
甄进平:北京康居云建科网络有限公司
关于《健康低碳乡村建筑评价标准》的探索
1. 总则
1.1 目的与意义 为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与国家“碳达峰、碳中和”目标,规范与引导乡村建筑的建设、改造与评价工作,特制定本标准。本标准强调以数字化技术为核心手段,对乡村建筑及其材料在安全性、健康性、功能性、经济性及碳排放等方面的性能进行全过程、可量化的综合评价,旨在提升乡村人居环境质量,降低建筑能耗与碳排放,传承地域特色,推动乡村建设的绿色、低碳、高质量发展。
1.2 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、改建、扩建的乡村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(如村委会、文化活动站、民宿等)的设计、施工、验收与运营评价。
1.3 核心原则
· 因地制宜原则: 尊重乡村地域特征,鼓励采用被动式设计、本地材料和传统智慧。
· 全生命周期原则: 评价范围涵盖建筑材料生产、运输、施工、运行维护直至拆除处置的全过程。
· 数字化赋能原则: 充分利用BIM、大数据、物联网(IoT)等数字化技术,实现数据的采集、分析与可视化,支撑精准决策与持续优化。
· 健康低碳协同原则: 追求降低碳排放与提升人居健康水平的协同增效。
2. 术语与定义
· 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 (Life-Cycle Carbon Assessment, LCCA): 建筑在整个生命周期内产生的二氧化碳当量排放总和,包括隐含碳和运行碳。
· 隐含碳 (Embodied Carbon): 建筑材料生产、运输、施工及拆除处置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。
· 运行碳 (Operational Carbon): 建筑在运行使用阶段,因供暖、制冷、照明、家电等能耗产生的碳排放。
· 建筑信息模型 (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, BIM): 基于三维数字技术,集成建筑各类信息的模型,是建筑全过程数字化管理的基础。
· 本土材料 (Local Materials): 指生产地点距施工现场一定半径(如500公里)范围内的建筑材料,其运输碳排放较低。
3. 评价指标体系
本标准采用分层加权评分法,总分为100分。评价体系分为以下六大类指标:
Ⅰ. 安全性 (S) - 权重20%
· S1 结构安全 (8%): 抗震设防、抗风压、防洪涝设计。利用数字化结构计算软件进行模拟验证。
· S2 防火安全 (5%): 材料的防火等级、疏散设计。数字化模拟火灾烟气流动。
· S3 地质灾害防范 (4%): 基于GIS地理信息系统对场地滑坡、泥石流等风险进行评估。
· S4 安全防护 (3%): 防盗、防坠落等设计。
Ⅱ. 健康性 (H) - 权重20%
· H1 室内空气质量 (8%): 选用低甲醛、低VOCs材料,数字化模拟室内自然通风效果,预评估叠加污染。鼓励安装IoT空气质量监测设备。
· H2 水质安全 (4%): 饮用水净化、污水处理方案。
· H3 热湿环境与舒适度 (5%): 采用调湿材料,避免结露发霉。数字化模拟室内热环境。
· H4 光环境与声环境 (3%): 优化自然采光,规避噪声干扰。
Ⅲ. 功能性 (F) - 权重15%
· F1 空间布局合理性 (5%): 满足现代乡村生活生产需求(如农具存放、粮食晾晒、电商空间)。
· F2 建筑物理性能 (5%): 围护结构保温、隔热、气密性性能。利用数字化能耗模拟软件进行优化设计。
· F3 适老适幼设计与无障碍 (3%):
· F4 运维便捷性 (2%): 设备检修、结构维护的便利性。
Ⅳ. 经济性 (E) - 权重15%
· E1 建造成本 (5%): 初始投资成本。
· E2 运行成本 (5%): 采暖、制冷、照明等能耗费用。基于数字化模拟数据预测运行能耗。
· E3 维护改造成本 (3%): 使用耐久性强、易维护的材料,降低长期成本。
· E4 本土材料使用率 (2%): 使用当地材料,降低运输成本,带动当地经济。
Ⅴ. 低碳性 (L) - 权重30% (核心创新点)
· L1 降低隐含碳 (12%):
· L1a 材料低碳化 (8%): 建立数字化材料库与LCA(生命周期评价)数据库,优先选用竹木、夯土、再生材料等低碳建材。计算主要建材的隐含碳并设定限值。
· L1b 绿色施工 (4%): 采用预制构件、减少建材浪费,利用BIM进行施工组织优化。
· L2 降低运行碳 (15%):
· L2a 能源效率 (10%): 基于数字化能耗模拟,优化围护结构,优先采用被动式太阳能设计、自然通风、遮阳等措施。
· L2b 可再生能源利用 (5%): 鼓励安装光伏系统、太阳能热水器等,并进行发电量/节能量的数字化监测。
· L3 可持续场地与碳汇 (3%): 保护原有植被,采用乡土植物进行绿化,增加碳汇。
4. 数字化评价方法与实施流程
4.1 建立数字化基础
· 构建乡村建筑BIM组件库: 创建包含本土材料、传统工法、节能技术等信息的数字化构件库。
· 搭建LCA数据平台: 整合材料碳足迹数据,为设计选材提供即时碳排放计算支持。
4.2 评价流程
1. 设计阶段 (预评价):
· 利用BIM软件进行建筑设计与性能集成。
· 调用LCA平台数据,实时计算设计方案的隐含碳。
· 使用能耗模拟、通风模拟、光照模拟等软件,预测建筑的运行碳、健康性与功能性表现。
· 生成《数字化健康低碳预评价报告》,优化设计方案。
2. 施工与采购阶段:
· 基于BIM模型进行施工交底和材料采购,确保与设计一致。
· 使用物联网设备(如RFID)追踪主要建材来源,确保其环保与碳数据真实性。
3. 验收与运营阶段 (后评价):
· 采用无人机倾斜摄影进行实景建模,与BIM模型对比,验证施工质量。
· 在建筑中部署传感器,实时监测室内温湿度、空气质量、能耗数据,与设计预测进行比对,实现持续优化。
· 最终根据实际监测数据,形成建筑的综合健康低碳性能评级。
5. 评价等级划分
根据最终得分,将建筑划分为以下三个等级:
· ★★★ (健康低碳乡村建筑): 总分 ≥ 80分,且各类指标均达到最低要求。
· ★★★★ (高品质健康低碳乡村建筑): 总分 ≥ 90分,且在低碳性、健康性等核心指标上表现突出。
· ★★★★★ (超低能耗/零碳健康乡村建筑): 总分 ≥ 95分,运行碳接近为零,采用高性能技术措施,具有示范意义。
6. 责任与实施
· 地方政府/村集体: 可依据本标准制定激励政策(如补贴),引导农民和投资者建设高品质农房。
· 设计师与工程师: 必须掌握基于数字化工具的模拟分析与评价方法。
· 施工单位: 应按照经数字化优化的设计和材料清单进行施工。
· 业主: 可参照本标准提出明确需求,并监督建设过程。
编制说明: 本标准首次将数字化技术作为贯穿乡村建筑评价全过程的核心手段,将传统的定性、经验性评价转变为定量、数据驱动的评价。通过聚焦全生命周期碳排放,并将其作为权重最高的指标,有力引导乡村建筑领域响应“双碳”目标。本标准兼顾了乡村的实际情况与发展需求,是推动新时代乡村建筑现代化转型的重要工具。
版权所有,侵权必究。
2025年9月6日